为什么新学期开始,很多孩子会出现厌学情绪?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 来源:听心教育心理网 38 阅读
公益低价心理咨询,每次100元,需满25岁,每天3个名额,预约咨询:18522868098(同微信)。

一、什么是厌学情绪?

“厌学”并不是简单的不喜欢上学,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状态,包含情绪、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。通常表现为:

情绪层面:焦虑、抑郁、烦躁、易怒、无助;

认知层面:对学习失去兴趣,认为自己“学不会”“没用”“没有意义”;

行为层面:逃避上学、学习拖延、课堂注意力不集中、作业敷衍、成绩下滑等。

在新学期初期,孩子的厌学情绪往往更为集中爆发。这并不意味着孩子“变坏了”,而是他们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。我们需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,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惩罚。

二、开学“厌学潮”的常见表现

1、 生理症状频发

一些孩子在开学前后突然频繁出现“莫名其妙”的身体不适,如头痛、肚子痛、想吐等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,却查不出任何生理问题。实际上,这是典型的躯体化焦虑反应,孩子的内心压力无法言说,转而通过身体来“表达”。

2、情绪波动剧烈

有些孩子情绪突然变得敏感、易怒、爱哭、焦虑,尤其在早上准备上学时,会出现明显的情绪爆发。原本温顺的孩子,可能会表现出“撒泼”、“发脾气”的行为,实则是内心焦虑的外化。

3、拖延和逃避行为

孩子可能在写作业时磨蹭拖延,故意找各种理由不上学,甚至在校期间频繁请假回家。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和对学习任务的深度抗拒。

4、成绩下滑或学习动力丧失

部分学生虽然依旧按时去学校,但学习效率明显下降,注意力不集中,缺乏主动性。即使家长监督,孩子也只是“完成任务”,缺乏内在学习动力。

三、新学期为何易引发“厌学情绪”?

1、心理适应期:从“假期状态”到“学习状态”的转变

长时间的假期让孩子放松了对时间、规则、节奏的要求,重新进入校园意味着:

节奏加快;

必须完成作业、考试、任务;

面对师生关系的复杂互动;

面对成绩和评价的压力。

这种由“自由”向“规范”的转变,对孩子的心理是一个挑战,尤其是自律能力较弱、适应能力差的孩子,更容易在开学初期产生不适应,进而产生抗拒。

2、学业压力:真实存在的“任务负荷”

随着年级的升高,学业压力越来越大。尤其是小学高年级、初中阶段,孩子开始面临升学压力、成绩排序、竞争排名等现实问题。如果假期中没有有效预习和衔接,开学后很容易“跟不上”,孩子自然会产生无力感,从而引发逃避和厌学。

3、社交焦虑: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

孩子在学校不仅要面对学业,还需要处理复杂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。一些性格内向、社交敏感的孩子,在重新进入集体环境时会感到不安甚至恐惧。他们担心被排斥、被评价、被批评,进而不愿进入校园。

4、家庭关系:潜在的情感依恋与冲突

有些孩子在假期中与父母建立了更紧密的情感依恋关系,尤其是父母陪伴较多、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。开学意味着分离和独立,这对依恋型儿童来说是一种情感剥离,可能触发分离焦虑。

相反,如果家庭中冲突频发、亲子关系紧张,孩子也可能把“上学”当作一种回避家庭矛盾的方式,或者通过“厌学”行为来吸引父母注意、表达情绪。

四、如何应对新学期的“厌学情绪”?

1、正确认识:“厌学”是求助信号,不是故意捣乱

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认知。厌学不等于懒惰,也不是品行问题,它往往是孩子在适应压力下的情绪喊救。请不要轻易贴标签,而是尝试理解“为什么”。

2、预留“过渡期”:让孩子逐步适应新节奏

开学前后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个“缓冲期”:

调整作息,逐步恢复早睡早起;

预习课程,降低“跟不上”的焦虑;

提前了解新学期内容、老师、同学;

设定小目标,增强掌控感。

3、建立“情绪通道”:允许表达、积极回应

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情绪表达的安全空间,可以通过:

每日交流“今天开心/不开心的事情”;

鼓励孩子说出对学校的担忧;

对孩子的情绪作出积极回应而非否定。

4、制定合理目标:避免“一口吃成胖子”

孩子的动力来源于“可达成”的目标。为孩子分阶段设定目标,比如:

第一周:每天按时起床;

第二周:每天认真完成作业;

第三周:主动举一次手;

第四周:参加一次集体活动。

每达成一个目标,都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反馈,强化积极行为。

5、寻求专业帮助:当情绪影响到生活、学习

如果孩子的厌学情绪持续时间长、表现严重,建议尽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,早期干预,及时帮助孩子摆脱厌学情绪的困扰。

天津青少年心理疏导:18522868098(同微信)。

心理健康问题咨询:18522868098(同微信)

咨询热线

18522868098

微信咨询

18522868098